政治遗产。
对政治家来说,能不能给后世留下仍有启示作用的政治理念、政治方向,是判定其成就与影响的最重要指标。
尼克松说过,“伴着伟大领导者的脚步,我们听到历史的隆隆雷响”。一位杰出的领导者,不会因为逝世而退出历史舞台,而会如响雷一般,始终回荡在时代的天际。
“一个务实的马克思主义者”,“一个富有勇气的改革家”,“一个新的中国的梦想家”……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,邓小平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,更为中国留下影响深远未来的思想和理论,让过去和今天的人们始终活在“邓小平时代”——改革时代。
昨天,在中央隆重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,对这个有着浓重四川口音、个子不高、但“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,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”的一代巨人,习近平总书记用长达9700多字的讲话进行了深情追思,作出了“信念坚定”“热爱人民”“实事求是”“开拓创新”“战略思维”“坦荡无私”6句24字评价,更有了这样一段政治评价——
“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,就是他带领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,就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。”
邓小平理论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——一个理论,一条“道路”,对正在走向民族复兴的古老中国而言,这份沉甸甸的政治遗产,蕴蓄着丰富深刻的内涵。对这份遗产的解析,无疑也是厚重的。
回望邓小平极不平凡的一生,咀嚼他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重要讲话内容,审视今日之中国所面临的挑战、机遇,党报评论君从浩瀚的邓小平理论体系中,梳理出邓小平四句最具代表性、对未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话。评论君认为,抓住这四句话,就可以理解习近平所言的邓小平政治遗产,读懂“邓小平理论”、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”的精髓。
这是极具邓氏风格的四句话,也是邓小平留给继任者们的四句“政治箴言”,从四个维度,定义了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”的特质,也提出了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方向和目标。
这也正是党报评论君正倾力而作、连日来在人民日报上推出的“写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”的“本报评论部”系列评论。四篇评论的标题,皆来自邓小平在不同时期掷地有声、极富个性的讲话,几乎可以视之为“政治遗嘱”。
四句话,易记,易懂。一起来重温这些话语背后的力量,思考如何继承伟人的遗志。
第一句箴言:不改革死路一条。
当年,带着十年“文革”的重创进入世界坐标,面对“日本东京的大型商店商品多达50万种,而北京的王府井百货大楼仅有2.2万种”,巨大的落差,“受到了极大刺激”的中国人,开始发问“中国向何处去”。
“什么叫社会主义?它比资本主义好在哪里?每个人平均六百几十斤粮食,好多人饭都不够吃,28年只搞了2300万吨钢,能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?”“人民生活水平不是改善而是后退叫优越性吗?”改革开放前夕,总设计师的沉重忧思化为掷地有声的疾呼:“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,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”。
从36年前揭开大幕那一刻起,“改革”二字就与社会主义的命运紧密相连。正是深怀“开除球籍”的忧患,带着“完善社会主义制度”的深刻思考,顶着“不改革就死路一条”的巨大压力,开启了激荡中国、震撼世界的伟大变革,由此开辟的“中国道路”,打破了以西方为标准的一元演进模式,证明了“另一条道路是可能的”。
36年过去,发展起来以后的中国,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、敏感程度、艰巨程度,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。如何继承好这份政治遗产,今天的领导人依然要“改革在路上”。改革依然是社会主义存在和赓续的方式,更新与完善的方式,发展与壮大的方式,依然需要拿出党性和血性、拿出勇气和魄力。
犹记邓小平同志“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,而是要看二十年,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”的期许,以及“谁不改革谁就下台”的疾言,习近平同志“除了深化改革开放,别无他途”的铿锵话语,“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”的坚定誓言,“共同为改革想招,一起为改革发力”的勇毅笃行,是对总设计师最好的告慰。
第二句箴言:没有公平就失败了
1992年的那个春天,深圳仙湖公园,邓小平铲土种下一棵榕树。当旁边有人向他介绍“发财树”时,邓小平接过话头:“让全国人民都种,让全国人民都发财。”
中国的改革是带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上路的。赶上世界的焦灼曾经是改革最原始的动力。而当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时,邓小平的一些话,无疑会有更多共鸣:“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、大多数人穷,不是那个样子。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,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。”
从致力“先富”,到强调“共富”,“让全国人民都发财”,社会公平成为邓小平晚年思考最多的问题之一。因为,从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逻辑来看,“如果导致两极分化,改革就算失败了。”
应当说,正是“先富起来”的历史选择题,让社会主义中国以及她的13亿人民,站到了一个可以讨论更高层次问题的新起点。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到,正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,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。缺乏效率的公平,不可能是真公平;丢掉公平的效率,也绝不合乎正义。如果改革到最后连公平都没有了,何谈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?
假如“寒门难出贵子”依然是人们无奈的喟叹,假如“学好数理化,不如有个好爸爸”依然是社会潜行的规则,假如“知识不是力量、编制才有分量”依然是体制壁垒的注脚,假如“无机会群体”的出现、“马太效应”的产生依然难以避免,甚至愈演愈烈,我们就很难说,“公平”的核心价值得到了弘扬,社会主义的本质得到了体现。
伟人未竟的事业,正是后辈政治家建立历史功业的起点。邓小平那一代没有解决的“公平问题”,被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视为改革的首要价值,他们将纾解人们的“公平焦虑”,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,作为我们推进新一轮改革的最大公约数。
雷厉风行的反腐败反特权,推进着国家的政治平等;力度空前的户籍制度改革,促进着社会的身份平等;自我革命的简政放权,推动着市场的经济平等……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棋局中,频繁出现的“公平”,正是社会利益的平衡点,思想观念的交集点,社会情感的共鸣点。
我们有理由期待,新一轮改革能够像36年前一样,凝聚亿万人心,释放改革红利,再一次激发出整个中国社会的强大内生动力。
第三句政治箴言:对腐败要下得了手
对于腐败及其危害,邓小平早有洞见。
改革开放大潮初起,与思想一起解放的有利益,与体制一起松动的是欲望。广东沿海地区一个县委书记,侵吞缉私物资把家搞得像“广播站的器材仓库”,最终被枪决,成为反腐“改革开放第一案”。对此,邓小平严厉指出“卷进经济犯罪活动的人不是小量的,而是大量的”,告诫全党“要足够估计到这样的形势”,如果“不坚决刹住这股风”,党和国家就可能要“改变面貌”。
将是否反腐,上升到改变党和国家面貌的高度,这样严峻的判断,既源于邓小平对腐败问题的深切思考,也表达了他对改革、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高瞻远瞩。听听这些话——在反腐败问题上,必须拿得定主意、“下得了狠手”,而且,“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”。
的确,改革势必泥沙俱下,如不及时清淤疏浚,听任污泥浊水泛滥,放纵老虎苍蝇横行,就会带来灭顶之灾。美国学者约瑟夫·奈就此断言,“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国家能遏制中国,那就是中国自己”。反腐力度,在一定程度上,成为彰显党的决心和反映社会民意的晴雨表,成为能否捍卫核心价值、展现自我革新能力的试金石。事实证明,对于腐败,要有“零容忍”的认识,更要有“下得了手”的行动。在反腐这个问题上,“力度”比“态度”更重要,“效果”比“信念”更重要。
在谈到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时,邓小平提出要“做几件使人民满意的事情”,一个就是抓紧惩治腐败,“至少要抓一二十件大案,透明度要高,处理不能迟”。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今天,“打虎无禁区、拍蝇零容忍”,十八大以来的22个月时间,史无前例的反腐力度,恰如这一告诫的隔空回响。
邓小平曾说,“腐败的事情,一抓就能抓到重要的案件,就是我们往往下不了手……这个关我们必须过,要兑现”。现在看来,我们过了这一关。
“狠手”已经祭出,铁腕便不会收回。
第四句箴言:还是法治靠得住
“中国的历史发展到今天,人治的办法恐怕已经走到了尽头。”1978年的政协会议上,政协常委梁漱溟提出了一个很多人敢想不敢说的话题。
刚刚过去的十年浩劫,令无数中国人备感法制陵夷的伤痛。正因此,在这一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,邓小平铿锵有力地宣告加强社会主义法制,让很多老同志激动得热泪盈眶:“法制的春天到了!”在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,更明确宣布,要使“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、连续性和极大权威性”,“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特权”。要法制,不要人治,成为改革中国的制度出发点。
在法制的废墟和人治的积习上起步的改革,注定不会一帆风顺、一蹴而就。人们还记得,在江浙一带走街串巷的小贩,可能会因车筐里的几只鸡鸭被控“投机倒把”;外资领域的立法欠缺,也让不少外商心存忐忑,担心投资“有去无回”。递个“条子”、打个“招呼”就能成为私营企业迈不过去的坎,让不少“闯滩者”折戟沉沙。
治理国家“还是要靠法制,搞法制靠得住些”。邓小平说这句话时,是1992年那个众所周知的春天。南方谈话中,他的这句话,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定下法制基调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越来越多的人对邓小平的话感同身受,“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,只有一手是不行的。”自此,“法治”和“市场”一起,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两大关键词。
“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,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,甚至会走向反面。”老人家掷地有声的这段话,被后来的人们反复引用,并在新中国中央领导中的第一个法学博士习近平手里,得到了最有深度的诠释。十八大以来,法治思维的强调,依法治国的推进,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提出,不断补充和完善着社会主义制度。
即将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,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,意味着将法治理念带到了一个国家治理的新高度。
这是法治作为制度文明闪耀出的理想之光,让我们寄望于这个秋天,告慰一代伟人富有历史洞见的法治构想。
还是在昨天的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,“邓小平同志最鲜明的思想和实践特点,就是从实际出发、从世界大势出发、从国情出发”。
无论是作为时政观察者,还是普通老百姓,党报评论君对这个评判深以为是。“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”,“没有公平就失败了”,“反腐败要下得了手”,“还是法治靠得住些”,这些简单朴实的话语背后,包含了何其深刻的治国理念!
伟人已逝,今天,他的理想和13亿人的梦想,仍在路上。让我们牢牢记住这四句话,更好地领会、继续并弘扬邓小平留下的政治遗产,以此向我们的总设计师致敬,为今天的改革者加油。